――记升华集团董事长夏士林 夏士林是升华集团董事长。作为一位身为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的成功企业家,他创业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勇气。 作为一位曾荣获“浙江省突出贡献企业经营者”、“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厂长(经理、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民营企业家,他认为人要有“永不满足”和“只争第一”的精神…… 作为一名有1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时时刻刻没有忘记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作贡献。 1988年前,升华集团的前身―――德清县第二生物化学厂在热火朝天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年代里应运而生。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三易其主均如出一辙,三年时间,让三任厂长望而却步,待时间的车轮驶到1988年底时,企业已是奄奄一息。 1989年初,现任升华集团董事长夏士林临危受命。作为第四任厂长,夏士林不负众望,当年就将企业扭亏为盈。 从此,夏士林的管理才能一发不可收,从而造就了持续16年稳步增长的好局面。 如今,升华集团已经成为湖州市规模、效益最大的企业。更值得一提的是,升华集团还是继1998年成为全市首位之后,惟一的“七连冠”企业。他个人也早已成为全国优秀企业家第三届和第四届的得主。去年升华集团跻身全国大型工业企业500强,继续位居浙江省百强企业、浙江省非公经济50强。 升华集团的发展壮大,让夏士林身上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芒,总让人们想从他那高挑的个子、宽而力感的肩背以及棱角分明的脸上揣摩出点什么…… 那么,就让我们从升华集团发展的轨迹中撷取的三朵浪花,来走近夏士林吧―――第一朵浪花:重人才 熟悉升华集团的人都知道,升华集团有一种“四千精神”。“四千精神”就是“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方百计”。 作为升华集团的最高执行官―――夏士林,在如何实践“四千精神”时,最突出的一个做法是:“想让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他提出16字“四千精神”的同时,自己就是16字精神的最先跋涉者。 1989年初,夏士林的上任引起了人们的惊奇,说白了绝大多数是怀疑的目光。众所周知,当年他所“攀缘”的是一座深不可测的“大山谷”(至少绝大多数人认为生化二厂起死回生根本没有这种可能)。 就在这样一种窘境下,夏士林自身走的每一步,其本身就颇受人们关注。 “五请工程师”。夏士林当年这个让人记忆犹新的例子,其实就是升华集团人才战略演绎的一个开始。虽然故事中没有什么传奇可言,但当年刚任厂长的他在五度赶赴上海请工程师的过程中,五个白昼最终还是深深地感动了对方,让他如愿以偿地请回了工程师。 “升华”的成绩引起了省、市、县领导的重视,当上级有关部门要表彰“升华”人时,夏士林首先想到了康列克等科技人员。有人问夏士林:“你为什么把荣誉让给别人?”他说:“升华有今天,科技人员立了头功。要真正体现重视技术、重视人才,更应在政治上、荣誉上给他们以回报!” 1991年以来,夏士林先后从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地引进科技人员5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的有30多人。同时耗资500多万元,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已有100多名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从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学成回公司;公司还开办大专班和本科班,聘请大学教授来公司讲课,还将数十名技术人员送到浙江工业大学攻读生物制药研究生。 而夏士林本人通过专业学习,从一名普通的农技人员,成为一名高级经济师。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夏士林的“人才字典”里,不仅大学生是人才,科研人员是人才,管理人员是人才,而且,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是人才。 升华集团员工人数已近6000名,除了尽可能地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也吸纳了近2000名外来员工,其中,湖北籍居多。虽然他们的工作条件没有像“白领”一样轻松,但他们十分乐意,前来报名找工作的比比皆是,从而形成了一个与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民工荒”鲜明的对比,主要原因是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劳动环境和工作氛围,特别是在当地员工和外来员工的融合上通过机制、工资及文化进行了有效保障。 夏士林这样说:善待职工,不仅仅是职工的期待,更是我们广大企业主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保障了所有员工的权益,用心去善待他们,知道他们是帮助你成就事业的建设者,企业才会更好地发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第二朵浪花:重科技 硫酸粘杆菌素是国际上惟一一种防治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肠道疾病兽药,以前一直为日本某大公司所垄断。 2001年春,当这家大公司知道“升华”正在研制这一药品时,要求“升华”派人到上海谈判,提出每年资助“升华”5000万元,交换的条件是“升华”放弃对该药品的研制。夏士林没有“见钱眼开”,而是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要求,说:“我们就是要打破外国人的垄断,我相信‘升华’一定能搞成功!”不到一年时间,夏士林的预言实现了。“升华”硬是靠自身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研制成功了硫酸粘杆菌素。 重科技,需要高投入。早在1998年,“升华”就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科研中心。“九五”以来,“升华”的技改投入高达数十多亿元。“升华”建造了3幢专家楼,免费供科技人员入住。“升华”与浙江大学合作,投资8000万元,实现了生物化工制药过程自动化。“升华”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升华”率先在省内启动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为了鼓励员工进行科技创新,“升华”还出台了《升华拜克职工创新成果奖励制度》。 重科技,需要极端认真的科学态度。 生物发酵行业有一句行话叫“倒罐”。如果一罐菌种在发酵中报废了,就叫“倒罐”。目前,全球倒罐率平均为3%,而“升华”的倒罐率控制在1%以下。但在十几年前,“升华”的倒罐率高达27%。 1993年春节期间,当时“升华”的前身生化厂添置了两台35吨的新发酵罐,刚开始时运行正常,但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出现异常情况,生产菌种不明不白地消失了,倒罐现象随时会发生。在场的技术人员有的说是操作上的原因,有的说是原材料的问题,谁都吃不准。 夏士林根据自己多年来摸索的经验,认定是设备的原因。为了让事实说话,他带头钻进近10米深的发酵罐。在又闷又潮湿的罐内,夏士林和技术人员奋战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在罐壁上找到了5个漏洞。 他对技术人员说:“对待科学,必须极端认真!”正是依靠这种极端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升华”的科技人员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 重科技,带来了高回报。近年来,“升华”共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容量的新产品30余个,其中有8个填补了国内空白,有7个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有4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之首。“升华”已成为全国首家生物农药生产基地。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30.28亿元、税利2.72亿元、资产总额28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第三朵浪花:重环保 有一次,福建有一家大型国有纸业上市公司,看中了升华工业园区适宜的投资环境,提出与“升华”合作建造一家造纸厂。据预测,该厂上马后,每年可为“升华”带来数千万元利润。但当两家即将正式签约时,夏士林却终止了这个合作项目。众所周知,纸业生产会排放大量废水,污染周边环境。夏士林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升华”虽然有能力治理废水,但该项目占用的环境资源大,而当地纳污总量有限,为了给地方经济的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只能忍痛割爱。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夏士林一贯奉行的环保理念。他认为,生物化学企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他经常告诫子公司的老总:“以破坏环境来换取发展,是一种耻辱!” 2000年冬,全国装饰板行业会议在嘉善召开。会上,升华云峰新材公司代表介绍了本公司生产的国内第一张环保型贴面板。在场的专家和代表都不相信,提出立即到生产现场去看。下午4点钟临时休会,6点钟赶到升华云峰新材公司。当专家和代表亲眼目睹那一张张无污染、无气味的环保型贴面板时,全都信服了。 夏士林认为要保护环境,首先必须从生产环保型产品着手。 “升华”的发家产品阿维菌素,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升华”的当家产品之一的麦草畏,也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旱地除草剂,都是环保型产品。2000年,针对装饰板甲醛含量超标问题,夏士林特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林学院院长张齐生为升华云峰新材公司名誉董事长,在他的指导下开发成功了环保型装饰板,并拿到了该行业第一张中国绿色环保标志产品认证书。 为了使消费者认识这一环保型装饰板,夏士林亲自带队,邀请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产品推介会。如今,该产品已在国内家居装饰市场广泛销售。 一天,一位数次提出保护水环境提案的县人大代表,悄然来到升华集团探访。当他看到“升华”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口河水清清的景象,脸上露出了笑容。 就是为了这泓清水,“升华”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了污水处理厂。 夏士林舍得花巨资治理工业污水,从1997年上马日处理500吨废水项目,到2002年上马日处理8000吨废水项目,不仅使“升华”彻底解决了废水治理问题,而且还带动了周边企业的治污工作。 为了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升华”还在各排放口设置了一台COD在线监测仪,使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随时可以监察到“升华”污水处理状况。 16年磨剑,升华就如此简单,夏士林就如此平凡! “升,聚而上者谓之升;华,光彩繁盛谓之华”――― 夏士林的创业热情,聚而上、光彩繁盛。除了企业每年快速增长之外,更大的体现还在于他的做大做强的创业激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盛永良
更多信息可扫描上面二维码,关注升华集团微信公众号